11.3 C
加拿大溫哥華
04/29/2024
溫哥華真佛報
焦點 蓮生法王弘法特刊

摩利支天菩薩與盧師尊有誓盟 會守護真佛宗的每個弟子

  【賀蘭/台灣報導】2016年3月26日星期六,台灣雷藏寺恭請當代法王蓮生活佛盧勝彥主壇「南摩摩利支天菩薩護摩大法會」。法會當日,艷陽高照,想必是在大日前疾走的摩利支天菩薩,速展祂的威力,光明普照一切有情。是日,真佛宗各級弘法人員、來自十方同門、善信大德也雲聚在台灣雷藏寺,在溫熙陽光的午後,共享和風、恭聆佛音。

圖為師尊手結蓮花童子印p1102-02-03
  蓮生法王於開示前告訴大家有新加坡的弟子中了新加坡的頭獎;4月10日下午兩點,法王將於新竹市頂埔國小的大禮堂,傳授白衣觀音如意寶珠法,歡迎大家參加,也歡迎大家做主祈,或者是功德主。

圖為師尊轉珠明p1102-03-03圖為師尊手結供養印p1102-03-02
  蓮生法王詳細敘述法會主尊摩利支天的殊勝來歷及功德力。摩利支天菩薩在大日之前疾走,任何人都追不到祂,祂是走得最快的,速度最快的一個菩薩。法王特別傳授與會大眾「摩利支天菩薩隱身法」和「摩利支天除瞌睡法」的心咒「嗡。阿彌底耶。摩利支依。梭哈。」

圖為當代法王蓮生活佛盧勝彥p1102-02-01圖為蓮生聖尊p1102-03-01
  「這一尊摩利支天菩薩跟我們真佛宗是有訂契約的,只要是真佛宗的弟子祈求,祂都會守護,守護每一個真佛宗的弟子。」摩利支天菩薩可以除很多很多的災難和障礙,只要唸滿三十萬遍的摩利支天心咒,然後刻祂的相吊在身上,或者是藏在頭髮裡面,任何一種災難,祂都可以消除。

圖為事業金剛將供品下爐p1102-03-04圖為師尊加持受灌頂者p1102-03-05
  蓮生師佛向大家舉了自身年輕時,在台灣南部及花蓮火力發電廠所發生的種種生死關,都是因為摩利支天菩薩的守護而逃過劫難,「我有幾次死的經歷在,到最後,我才知道,原來老天要我,老天要我做甚麼?老天要我弘法利生。」

圖為恭送蓮生法王p1102-02-02圖為師尊點燃護摩火後返回大殿p1102-02-08
圖為精緻可愛的護摩供品七金豬p1102-02-07  盧師尊繼續講授《密教大圓滿》之「虹霓法身變」。師尊說,魔王波旬在佛陀住世的時候,曾經跟佛陀講一句話:「只要佛教在的地方,我一定在,而且我一定會障礙祢。」盧師尊告誡弟子,不要以為學佛就沒有障礙,其實還是會有魔障在障礙你。所以一定要修法,「修摩利支天法,只要你修法成就了,唸咒成就了,已經相應祂了,祂一定會隨身保護你,而且這一尊摩利支天跟我們是有誓盟的,有簽約,是言而有信,師尊跟你們講的話,也是言而有信。」
  法王教導大家虹霓成就的口訣,你看到哪一個光,你就引到你的身體裡面,你的身體全部發光,這就是大圓滿法,不管是日光、月光、星光、燈光,都可以引到你的身體裡面,「這就是大圓滿法最高的法,你常常做這樣的觀想,有一天,你將五輪全部打開,連五輪全部變成光,讓光明顯現出來,就是虹霓成就。」

圖為貴賓徐雅琪師姐向師尊問安p1102-02-04H圖為貴賓黃淑琦董事長向師尊問安p1102-02-04G圖為貴賓張予甄總經理向師尊問安p1102-02-04F圖為貴賓顧皓翔教授向師尊問安p1102-02-04E 圖為貴賓麥韻篁教授向師尊問安p1102-02-04D圖為貴賓王醴教授向師尊問安p1102-02-04C圖為貴賓王進賢特聘教授向師尊問安p1102-02-04B圖貴賓朱時宜教授向師尊問安為p1102-02-04A

圖為四眾嘉賓齊聚p1102-02-06圖為四眾嘉賓齊聚p1102-02-05

  摩利支天源出印度民間崇拜之豬首人身光明女神,後成為佛教護法神。《一切如來大祕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羅經》記載摩利支天是觀自在菩薩的變化相之一。此天與光明淵源既深,故亦作為毘盧遮那佛之化身,毘盧遮那佛月輪出光,普遍照耀,即化為摩利支天,雖屬天部,然實為大菩薩,其法相往往乘坐七豬所拉之輦,而七豬為其智慧之變現。印度神話言凡神豬所經過之處,陽光必定隨至;明清以來,道教即視摩利支天等同斗母元君,為天中萬星教主,主掌日月星辰、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二十八宿、流年太歲。佛道信仰相應相成,體現摩利支天法身周遍法界、權能廣大無匹。

圖為四眾弟子接受灌頂p1102-03-08圖為四眾弟子接受灌頂p1102-03-07圖為四眾弟子接受灌頂p1102-03-06

相關文章

法王蓮生活佛最新法會信息

tbnews7

華光雷藏寺/浩然精舍聯合舉辦 戶外浴佛慶典暨母親節午餐園遊會

tbnews7

大準提佛母的啟示

tbnews7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We'll assume you're ok with this, but you can opt-out if you wish. Accept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