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育文
如果說《來自佛國的語言》是如何修持「真佛密法」的概論,那麼《三摩地玄機》就是對修持「真佛密法」進階的論述。蓮生活佛的《三摩地玄機》是筆者最喜愛的書之一,可謂百看不厭。
我們活著是為了什麼?我們又是如何面對死?這似乎是千古問題。在本書「你認識輪迴嗎?」一文。蓮生活佛借佛陀之口說明:活著就是酬業,簡單明瞭。生從業力來,死從業力去,活著就是酬業。可以這麼說,無論閣下酬業酬的多風光,或是酬業酬得很窩囊。還有像筆者這樣胸無大「痣」,酬業酬的太平凡。都是在酬業而已,酬業只是人生的過程而並非目的。人們常常把過程當作目的,以為生命就是如此。書中提到:六道輪迴很可怖畏,短暫的人生中,要及早醒悟,需要禪修,才可跳出六道輪迴的框框。而超越它的方法,就是入三摩地。記得有一句電影臺詞:人如果沒有理想,就跟鹹魚沒什麼區別。在修行人的眼中,即便有理想,也是在理想中酬業,人如果不修行,閣下幾十年的人生才是真正的白混了。活佛在書中已經帶給我們的強烈信息。人生在世,酬業只是過程,修行才是目的。而修行的方法,不管哪一門派,最重要的是禪定入三摩地。至於如何進入三摩地,則是此書所探討的玄機。
我們都知道「真佛密法」種類繁多。息增懷誅,靈驗非常。但個人認為蓮生法王所真正教授的,仍然是如何禪定入三摩地的方法,其他無非是方便。無論四加行、上師相應法、本尊法,還是拙火定。都有禪定入三摩地的環節。書中指出:真佛密法有前行、正行、後行。重點就是正行。而正行中的重點,就是禪定入三摩地。我們修行的姿勢(七支坐)、禮拜供養、觀想持咒、九節佛風等等,所有這些儀軌,雖然各有其作用,但都會使我們更加的專注,都無非是為進入禪定三摩地做準備。前行的修行儀軌只是過程,入三摩地才是目的。筆者認為,我們自己平時自修,宜把最好的狀態,最長的時間,放在禪定入三摩地這個環節上,如此方可體會禪定之美、禪定之樂。
如果說「人身難得」,那麼密教的修行,就是用盡這個難得人身的所有資源。無論我們的「身口意」,修行人都不喜歡的「貪瞋癡」,或者臭皮囊中的「地水火風」,無不是密宗用來修行的資源。而「真佛密法」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法王認為:修持氣脈明點能證明「樂、明、空」,是禪定入三摩地的極佳方法。《三摩地玄機》中從「禪定功法第一步」到「禪定功法第五步」有著詳盡的論述。活佛一直強調專注集中。再慢慢進入到「無事無心」。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當我們感覺到身體某處有癢或者痛的時候,不用提醒,我們的專注力會自然而然的關注那裏,這時我們不是竭力去專注,而是竭力去不專注。同樣道理,當我們修氣,感覺氣滿全身,當我們的氣進入中脈,感覺到呼吸已經不是單純的鼻肺運動。而是整個身體的參與。我們深長細勻的呼吸,可以到達腳趾、可以到達密處。所謂「一呼一吸,不類常人」。這時我們自然會專注氣感。當我們修拙火,感到「丹田火熾、兩腎燙煎」,我們會專注熾熱舒愉的感受。由於拙火的作用,我們的明點滋潤全身。使我們自然而然地專注這種「爽」的感受。進一步深入,我們可能會看到光,「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於是又會專注眼前的光明。由於專注所以深入,因為深入會更專注。如此良性循環,我們的禪定會一步一步的深入。蓮生法王認為:修氣脈明點,會使行者對世間的名利財色有淡化作用。以筆者粗淺的實踐體會,確是如此。而這種淡化,又有益於我們更好的禪定。所以法王常言:修氣即修心,我們可以在實踐中印證這點。氣脈明點的修持,雖然是禪定三摩地極其聰明的方法。可令覺受自然生起,心念自然專注。但是仍然是過程而非目的。法王在書中提醒:修行如果沈迷氣脈明點修行過程的愉悅,就會裹足不前忘卻進入三摩地的目的。
佛性恒在而不變、寂靜而無為。一直以來佛性認識我們,我們卻不怎麼認識佛性。當我們把自己調整到跟佛性一致的頻率時,自然能明白佛性。如何是佛性的頻率?書中指出:氣住脈止,佛性自顯。我們千方百計地禪定入三摩地,正是為了佛性自顯,明心見性。而這種「氣住脈止」,並非真的氣斷身亡。蓮生法王有解釋道:是微微,微細、最細。唯有在這個時候,才可以達到真正的「無念」,而佛性自顯。這就是《三摩地玄機》啊!沒錯我們總是在「一摩地」中徘徊,有時會到「二摩地」中暢遊,或者一不小心,直接飛躍進步到「四摩地」裏安住,但只要我們按照蓮生活佛設計的修行程式去實踐,有《玄機》一冊在手,精進勿疑,必然有一窺三摩地真容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