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C
加拿大溫哥華
12/27/2024
溫哥華真佛報
真佛副刊 真佛宗

護師先護戒 文/蓮花文洋

  當我們聽到有人毀謗盧師尊時,首先您會想到甚麼呢?是你先罵我師父,我當然也回罵你兩句囉,還是唾面自乾當作沒聽到就好呢?如果您問我會選擇那個答案,我是兩個都不會選。
  師父被無端毀謗固然令人氣憤,但惡言相向已經犯下不惡口之戒律,當然萬萬不可。尤其是有受過「菩薩戒」的戒子,請您翻開戒本看一下《梵網經戒本》或《菩薩優婆塞經戒本》之十重戒及六重戒第六條,不論是出家菩薩戒或在家菩薩戒,其中第六條重戒都是:「說四眾過戒。」四眾是那四眾?即出家男女二眾和在家男女二眾。所以,當你要批判別人的過錯時,先問自己有沒有「犯戒」,不然有何資格批評別人不守戒呢?
  那麼,我們是否乾脆噤口不語,聽而不聞好了咩!不然說了怕犯戒,不回應又悶得快爆炸,當然也無須做到這種唾面自乾,事不關己的程度,我們何不回歸理性的層面來看待此事的前因後果呢?這些目前在網路上口誅筆伐盧師尊的「作家」,不就是以前那群曾經在盧師尊面前跪求加持、求賜福、求印證、求灌頂、求東求西的同門師兄師姐嗎?現在他們跟隨自稱為師的同門一齊離開宗派,回過來罵前師父前同門,真的一點也不奇怪,難道您們還指望他們稱讚盧師尊,讚揚真佛宗嗎?他們就是修法偏離正道,誤信謠言便跟隨「盲師」跑了,其結果當然是以盲引盲共墮無間地獄求出無期啊!我們更應該發揮菩薩心腸,好言相勸,惡言相向只會讓帶頭造反的惡人更加得意,因為這就是他希望看到的場面,同門自相殘殺,惡人正在得意的笑呀!您們注意到了嗎?
  大家不妨以尊重的言詞來回應毀謗者的詰難,不宜用情緒性的字眼來答辯。就算是對方自稱是獼猴,我們也不應直呼他為猴子,我們還是應該在獼猴後面加上大德二字。因為不管他的言詞多麼惡劣,我們還是必須保持文明人的教養與風度,並且注意不要涉及人身攻擊或是牽怒對方的父母及家人,這種株連九族,殃及無辜的做法,不是一個佛教徒應有的行為。我想盧師尊也不願意看到有弟子為了保護師父的名譽,而與惡人惡言相向甚至傷及無辜吧!
  請您們看《佛王之王》第十一章:「開悟者的毀謗之觀。」
  蓮生聖尊對「毀謗」的觀念是:
  「無我」──沒有承受毀謗者,因「我」不存在。
  「無他」──根本沒有人毀謗,因「眾生他人」也不存在。
  這是開悟者實實在在的體會。
  最近盧師尊不是常強調百分之百的開悟,必須悟「空」也必須悟「有」,那些得意洋洋的毀謗高手悟道了嗎?當然是沒有。他們的「我執」特別重,非得拼的你死我活不可,我懶得理他,他們還三番兩次放話要與敝人辯論。他們的師父沒開悟,他怎會開悟?更好笑的是,這位「盲師」還在自己徒弟的博客留言板大聲吆喝哩,有其師必有其徒,在下一點也不意外,哈哈!
  《四十二章經》有段經文說的很好,請這些喜歡以毀謗為樂的高手看一下!
  有人聞佛道守大仁慈,以惡來,以善往,故來罵。佛默然不答,愍之癡冥狂愚使然。
  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實禮如之乎?」
  曰:「持歸。」「今子罵我,我亦不納,子自持歸,禍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追形,終無免離,慎為惡也。」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污天,還污己身;逆風坋人,塵不污彼,還坋于身。賢者不可毀,禍必滅己也。」  
  佛言:「夫人為道務博愛,博哀施德莫大施。守志奉道,其福甚大;睹人施道,助之歡喜,亦得福報。」 
  質曰:「彼福不當減乎?」 
  佛言:「猶若炬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取其火去,熟食、除冥;彼火如故,福亦如之。」  
  佛言:「飯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持五戒者一人,飯持五戒者萬人不如飯一須陀洹,飯須陀洹百萬不如飯一斯陀含,飯斯陀含千萬不如飯一阿那含,飯阿那含一億不如飯一阿羅漢,飯阿羅漢十億不如飯辟支佛一人,飯辟支佛百億不如以三尊之教度其一世二親,教親千億不如飯一佛──學願求佛,欲濟眾生也。飯善人福最深重,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矣,二親最神也。」  
  以上經文佛陀告誡眾佛子,毀謗者如「仰天而唾,唾不污天,還污己身;逆風坋人,塵不污彼,還坋于身。賢者不可毀,禍必滅己也。」任意毀謗他人,結果將是自作自受,自己必須承擔惡業與惡報。佛陀也說明守戒的重要性,所以當你遇到毀謗時,不如學習盧師尊的「無我」、「無他」或者是學習佛陀的「默然不答」,兩者皆是面對毀謗者的妙招啊!大家何不試試看,是毀謗者厲害,還是開悟者高明!

相關文章

「空瓶論」省思

tbnews7

密法營學員心聲

tbnews7

檢討自己的過失

tbnews7

Leave a Comment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We'll assume you're ok with this, but you can opt-out if you wish. Accept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