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2025
溫哥華真佛報
真佛副刊

修持氣脈明點的大成就者為何還會示病?

文/育文
  當年師公吐登達爾吉上師晚年時,一些弟子曾經跟隨師尊蓮生活佛去探望祂。師公顯示出一些衰老病態,有弟子竊竊私語:「為何一位修持氣脈明點的成就者,還會有如此病態之相。」師尊為文《妄測師公境界》駁斥之,文中可體會當時師尊的悲心教導,疑師疑法,足以摧毀行者修行的根基,可見此事的嚴重性。
  我們知道佛門的顯教不大注重身體的修行。而密宗、道家(丹鼎派等)的修行,都是性命雙修的法門(身體和靈性),非常注重身體的修行。密宗修中脈,修氣、脈、明點,拙火。道家修任督二脈,修精、氣、神,內火。蓮生活佛認為:「密宗跟道家的內修,異曲同工」。密宗修持氣、脈、明點,雖然並非修行之最終目的,色身也是四大假合罷了,但是藉著假合虛幻之身體通過氣、脈、明點的修行,印證空性,以達明心見性,自主生死之目的,就是「借假修真」的修行方式。而在這個修行過程中,身體會自然健康強壯。
  《真佛密法》如傳統藏密一樣,是性命雙修的法門。蓮生活佛盧勝彥常常強調:真佛宗注重身體的修行。有強壯的身體,才可以更好的修行。活佛本身更是言行身教,教導弟子要性命雙修。有人曾毀謗師尊沒有拙火成就。活佛本身年逾古稀,仍然精力充沛,身體強壯。在北美寒冷的氣候,活佛常常單薄衣服,常年拖鞋一雙,祂自己也戲稱「拖鞋哥」。師尊也曾說過去印度旅遊,曾吃不潔的食物,同行弟子人等幾乎個個得腸胃炎肚瀉,師尊則平安無事。這些自然流露的身體驗證,在在顯示蓮生法王拙火的成就,氣脈明點內修的成就。蓮生活佛無疑是內外兼修的大成就者。但是自述在閉關的6年過程中,有一次病得很嚴重。大成就者仍然會示病。
  筆者少年時好道,喜道家吐納之法。自皈依蓮生活佛後,修持真佛密法,多年來實修氣、脈、明點。雖資質平庸,難登真佛密法內法之奧堂,更難言成就。但亦淺嘗法味,得益匪淺。由於修持氣脈多年來精力充沛、身體健康,多與醫生無緣。如身體因消耗而疲累,只要打坐運氣調息,就會很快恢復體力。家人得感冒,吃過的食物,筆者照吃不誤,從來不會傳染到。所有益處一言難盡。
  修持氣、脈、明點,能使身體氣血通暢,陰陽有序。先天氣可以療病,拙火可以殺菌,妙用無窮。只要修持得法,持之以恆,雖非大成,但保持色身安康,容顏不易老,並非難事。這些古今很多實修實證之士都可證明。以筆者本身淺薄的實修經歷,也印證了此點。既然如此,那麼修持氣脈明點已得大成就者,有時為何還會示現病態?密教有些祖師甚至是得絕症、短壽,如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得胃癌,五十多歲就過世。對於此種現象筆者認為有以下原因:
  (一)自然規律。佛教認為萬事萬物,都有成、住、敗、壞。這是自然定律。在如此大前提之下,身體器官容貌,仍然會有衰老的時候,不然就不是娑婆世界。修持氣、脈、明點,雖然可以大大延長衰老,但只是相對的,並非絕對不變。大成就者的色身最後會衰老,色身無非修行的器具,終要捨棄。正如蓮生活佛所說:「他們的精神是無上的」。
  (二)某種替代。密教雖有其秘密修行的方法,卻是大乘佛法。注重發菩提心,廣度眾生。很多大成就者都是乘願而來的再來人、佛菩薩。大成就者常常無我利他,有時會自己以本身色身的病痛甚至壽命,來替代周圍眾生的大災難,或者把大災難轉化成小災難。有說此種替代,是密宗特有,無我利他之精神,令人動容,但是有些眾生可能懵然而不知,甚至熱嘲冷諷。
  (三)一種教示。大成就者的言行、身印,常常會是某種對眾生教示。成就者有時示病,是教導眾生肉身的無常,作為行者如何在病痛之中去轉化,如何在病痛之中保持心安,在病痛之中也保持無事無心等等。這些教示,明白的自然明白,不明白的仍然不明白。
  (四)本身因緣。大成就者雖然已經成就,但是仍然不昧因果。示病可能因為成就者累世因緣。最著名的典故有佛陀的偏頭痛,就是因為很多世以前有拍打大魚頭部的因緣。但大成就者悟了大道本源,證虛空之性,見色明空,匯歸自性,雖示病但根本不受疾病的支配。
  故此修持氣脈明點的大成就者示病,並非千百年氣脈明點的法門錯誤,也非大成就者的修行功力不夠,而是有其特殊因由,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切莫因為根本上師示病而生懷疑心,視師為佛才可能成就。
  有人曾經以大成就者仍然有病來說事,全盤否認密宗的氣、脈、明點之法,毀謗密宗祖師甚至道家的大成就者。此作者缺乏實修,不知氣、脈、明點為何物,卻誇大其談,所依據的只是道聽途說,再加主觀臆測。如此錯誤言論,無疑誤導讀者,貽笑大方,自嚐果報。

相關文章

「空瓶論」省思

tbnews7

密法營學員心聲

tbnews7

檢討自己的過失

tbnews7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We'll assume you're ok with this, but you can opt-out if you wish. Accept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