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育文
筆者自認並非「追佛一族」,但卻不反對其他同門追佛,也理解一眾追佛族的心態。畢竟人世間的相聚很短暫而有限,在有限的光陰裏,跟根本上師多親近,多聽師尊蓮生活佛盧勝彥的教誨,確實無可厚非。
生活在美國或者台灣的同門非常有福報,可以經常見到親近到蓮生活佛。而不少海外他國或者中國大陸的同門,很多同門皈依了十幾、二十年,可能也沒見過師尊幾次。甚至有些同門,一次都沒見過師尊。更談不上親口請教、親耳聆聽師尊的教誨。對這些同門而言,能有機會跟師尊吃吃飯(或其他場合)聊聊天,珍貴無比。而師尊的音容笑貌,及其大成就者強大而獨特的感染力,確實能使不少同門善信生起歡喜心、凈信心,甚至堅定行者的道心。而在遙遠國度的同門,暫時放下自身的事業家庭,花費資糧時間,千里迢迢的追佛,其恒心及毅力,亦令筆者敬佩。
同門多親近根本上師,珍惜今世見面相聚的時刻,確實很重要。但身親近並不能與解脫與否、修行成就與否成正比,甚至對行者的修行、解脫、得證並無直接關係。古時阿難尊者是最親近佛陀的,也是親近佛陀時間最長的,但他卻是最遲開悟的一位,此例可見一斑。因此如藉以追佛來提升功力,難免有些捉錯用神。
真佛行者應當明白,師尊的色身(應化身)只是一時,而行者的色身亦是一時。而蓮生活佛的法身其實佈滿虛空,無遠弗屆,千處祈求千處應。我們要追人間的佛,更重要的是要追虛空的佛,追心中的佛。每一次的觀想,每一次的三光加被,每一次的祈求,都是根本上師一次又一次的加持。
行者只要多閱讀師尊的書(書代表師尊的心),多看(聽)師尊的開示。常常憶念根本上師,敬師、重法、實修「真佛密法」。根本上師虛空的加持自會源源不斷,如此行者的功力自會慢慢如草般增長,行者的心也日益與根本上師的心接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根本上師自然如影隨形,不離不棄。師尊既已成佛、我等亦遲早成佛。不用追佛,我本是佛。如此豈非更妙?身親近只是一時,要受時空的限制。而心親近,則是隨時隨地,不用預約,並且一得永得。因此筆者認為身親近固然重要,但實修實證真佛密法,與根本上師的心親近更加重要。
對根本上師有形物質的供養固然可貴,它能夠帶出行者供養的心。但實修實證真佛密法,這種無形的供養更加重要。它不僅是對根本上師最大的供養,更是我們通往解脫、成就的途徑。根本上師最最欣慰的並非有形的七珍八寶,而是弟子都能夠實修實證,修出證量,甚至人人得證華光佛。這才不枉蓮花童子到此一遊。
但眾生的因緣、根基不同,所求所修所悟自然有別,有些人需要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的東西,這樣才踏實。有些人則不需要。這並無所謂對錯,我們不必也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一樣。人世間不同意見乃是平常。追佛與不追佛,供齋與不供齋,佛性本無差異也,平等平等不必相輕。
蓮生活佛發願粉身碎骨度眾生,把自己的色身捨出去,為眾生發光發熱,極少對弟子的合理要求說「NO」。同時師尊也很喜歡跟弟子多接觸互動。面對如此慈悲心軟的聖尊,我們作為弟子該如何做,才可讓師尊住世久遠呢?弟子是否因為師父不反對而索求無度呢?
筆者以為追佛也罷,供齋也罷,凡事貴在平衡。在入世方面,儒家主張中庸之道,在修行方面,佛陀主張中觀中道。道家認為:「無心求之則落空,有心求之則著相。」蓮生活佛也主張平衡之道,比如認為修行不可不精進,也不可太過精進。可見無論做人處世,出世修行,處處都離不開平衡之道。「過猶不及,物極則反」的道理不少人明白,但確是知易行難。如何平衡、怎麼平衡,什麼是剛好,確實是需要智慧的大學問。
previous post
next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