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艾子
胡雪巖是清末的紅頂商人。小說家高陽把他的故事寫成小說,膾炙人口。他和左宗棠的事功緊密聯繫,沒有左宗棠就沒有這位商業鉅子,反過來說,沒有胡雪巖的經濟支援,左大人恐怕也得大傷腦筋。不過胡雪巖之敗,也是因為左宗棠。當時李鴻章要對付政敵,胡雪巖自然首當其衝。
胡雪巖事業最高峰時,曾向英國匯豐銀行借外債,幫助左宗棠西征軍戰勝西疆。他被授予布政使銜(三品),賞穿黃馬褂、官帽上可帶二品紅色頂戴,並總辦「四省公庫」。
關於他的商道,坊間很多書籍集中在權謀與論述。然而,胡雪巖的成功,若說有祕訣,筆者用三個字來概括:「借、信、善」。
◎借字訣◎
他做人圓滑,周旋於官府。他常說:「花花轎兒人抬人。」
胡雪巖起家和王有齡有關,據說他是挪用錢莊五百兩銀子替王有齡補官,後來自行開設阜康錢莊,得到王有齡的幫助,又拿官款去做生意,賺錢後,再還給官府。從此兩人魚幫水,水幫魚。後來胡雪巖又用相同模式,搭上了原本對其不滿的浙江巡撫黃宗翰,最後攀上左宗棠。用現在的話來說,當年的胡雪巖走的就是官商勾結的路。
不過胡雪巖借歸借,總是有借必還。不只是金錢上的還,更重要的是人情上的還。他有恩必報,你當了他的恩公,他必讓你財務上高枕無憂,運用他的商業管理能力,創造雙贏的局面。這也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雖然用現在法治的觀點看,胡雪巖挪用公款是犯罪行為,不過時值清末,時空背景不可同日而語。
◎信字訣◎
商場上爾虞我詐,但是做生意不可背離一個「信」字。
胡雪巖講信用,這是商人的基本要件。他創辦的胡慶餘堂,堂號就是「戒欺」二字。這裡講他為人守信的例子。咸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軍包圍杭州。他逃出城去,答應王有齡一定會尋找外援回城搭救。脫離危難的胡雪巖,由上海找到門路,不計本錢地買軍火、買米糧,並冒死運回杭州府。當時王有齡在杭州苦苦待援,胡雪巖萬一被太平軍逮到,恐怕就是死路一條。不過既然答應了,也不能放著百姓不管,胡雪巖還是依約冒險前去。胡雪巖雖被太平軍擊退,杭州最終因乏糧陷落,王有齡自裁,但他是講信用的,並未臨難逃去。
其次,胡雪巖說:「商道即人道,信譽即是錢。」他生意失敗後,所有店面與產業面臨集體倒閉。他雖敗,也不坑害客戶,不隱匿私產,把錢搬去其他地方,就像今天的大陸貪官一樣,把錢財搬往海外。他最後一刻仍在尋找生路,不是斷尾落跑。
高陽寫的燈火樓台,最後一幕煞是好看,連他的姨太太都在藏匿私產,他卻坦然以對,而且不改豪氣。他說:「我是一雙空手起來的,到頭來仍舊一雙空手,不輸啥,不僅不輸,吃過、用過、闊過,都是利潤。只要不死,我照樣一雙空手再翻過來……」
◎善字訣◎
胡雪巖生意失敗後,唯一留下來的是胡慶餘堂,直到今天。他創辦的初衷並不是為了賺錢,他是為了百姓,要辦一間有道德的藥店,以「採辦務真,修制務精」為製藥祖訓。
胡雪巖最難能可貴的,是他的善行。商人中,胡雪嚴算是謹遵「富而有德」四字的。除了開辦藥廠,他大力捐輸賑災,並且號召商界同道一起做善事,富人一起來宣德。他除了賺錢,還幹了很多不賺錢的好事,譬如他設立「義渡」,對於一般顧客不收分文,搭載他們過河。
對於當時楊乃武與小白菜的冤案,他不冷眼旁觀。他支援昭雪冤案,非常有正義感。他發跡後,喜歡買古董,曾去日本兩趟,買回流落在外的文物。譬如,他買回七口古鐘,後將一口鐘放在西湖的岳飛墳旁。他說:「好事不會白做,我是要藉此揚名。」
他與洋人打交道、做生意,可是絕不出賣民族利益。當年他收購生絲,顧念民族工業,引來洋人的不滿。他之所以倒台,大半也是因為與洋人鬥法,背後又被李鴻章勢力拆台所致。
當時李鴻章說「排左必先除胡」,於是李鴻章向上海道觀察使邵友濂(當過台灣巡撫)表示「白銀更勝白米,錢根即是命根」。於是,邵友濂故意拖延胡雪巖的餉款二十日。最後慈禧下令革職抄家。1885年,胡雪巖六十二歲便抑鬱而終。
他的名言很多,譬如「前半夜想想別人,後半夜想想自己」;「拿別人的利害,當自己的禍福」。他的故事很多,我想還是值得今天的人參考。權謀不是本事,他謀國利民,富而行善宣德的事蹟,我想才是應該著墨的地方。
(本文選自《看》雜誌第191期,更多內容請見http://www.wa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