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蓮花明智
龍樹菩薩一生著述甚多,有「千部論主」之美名,在佛教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釋迦牟尼佛強調:「說食不飽。」佛教教義著重「見」、「修」、「行」、「果」,要「有說」、「有修」、「有證」,而且「修持」與「行持」並重,更不是「空口講大話」,有正確「見地」,然後「實修」,顯現「證量」而用諸於「行持」。龍樹菩薩所成立的論著,主要是「中觀」,引用我們常常見到的「中論」法義:「……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而菩薩所建立的法義,亦成為佛教內很多不同的教派所依從。龍樹菩薩更有「八宗祖師」之稱。
在台灣,本宗有「中觀堂」,而師佛更在台灣廣傳「龍樹中觀」,賜與殊勝的「龍樹中觀」灌頂,師尊說法期間,曾提到龍樹論師的「七十空性論」,「空性」是佛學上非常重要的理論,龍樹菩薩以「中觀師」的身分,如何討論「空性」呢,「空性」有「自性」嗎?「空性」有「本性」嗎?「因」、「果」、「善」、「惡」,又如何解釋呢?這篇文章就是介紹龍樹菩薩在「七十空性論」的見地及導引。「七十空性論」是龍樹菩薩以七十多個頌詞來詮釋「空性」。先引述頌詞如下:
「生住滅有無,以及劣中勝,佛依世間說,非是依真實,說我說無我,或說我非我,名言無實義,空性如涅槃。……」在這幾段頌文中,龍樹已經直接的講出,佛所說法,只是依著世間的概念,眾生的根器,而作種種比喻,並不是依「諸法實相」,而作所謂「真實說」,在這裡,龍樹更強調:「名言無實義」,「空性如涅槃」,師佛也提示到,「涅槃」是什麼?眾生根本不知道,而因為不知,就更生出多很多的誤解及不正確的導論。就如本宗內發生的XX事件,XX謂某某已得「涅槃」,成就什麼什麼佛,完全是通天謊言,但是因為言詞懇切,卻又引誘得眾人嚮往,而「養鬼」、「供鬼」、「用鬼」,令多人為鬼所害,都是誤信邪法,未能依止正法上師,在學法中未能得勝解,引至種種禍患。我們有幸得生長在師佛住世期間,而師佛更不辭勞苦,普傳正法,不要擦身而過,更不要依止邪師、邪法,至身受其害。再引述「七十空性論」:「……夢境生苦樂,彼境亦非有,如是緣起法,所依緣亦無,……云何於無中,能有自他性,以及無性等,此三皆顛倒,若諸法皆空,應無生無滅,以於空性中,何滅復何生?……」
在以上的頌文,龍樹菩薩已經指出世間上我們日常生活上所見到的「生」、「住」、「滅」,只是一種現象,並不存在於有永恆的「自性」,或是獨立的「本性」,更不能成立一系列「規範」,所謂「法」的恆常性。這裡其實已表達了「我空」,「法我空」的法義。龍樹更繼續強調:
「……能相與所相,相待非自成,亦非輾轉成,未成不能成。……」「……不住及相依,變異及無體,無性故三時,非有唯分別。由無生住滅,三種有為相,故『有為』、『無為』,一切皆非有。……『有為』與『無為』,非多亦非一,非有無二俱,此攝一切相。……」
這裡是說明:一切法,不是由「相依」,或是「相對」而成為「有境」。但是眾生在世俗上,卻是以「相依」(如「外境」依「眼識」生起,……等等……),或是「相對」(例如眼見到「黑色」,是固為有「相對」的「白色」在底板),由此而成立「有境」。在「諸法實相」的大前提之下:「世俗見」可以說是「虛妄」、「分別」、「遍計」、「猜度」而成為「有境」。
XX就是利用了眾生的弱點,以小靈,小驗來迷惑眾生,而「養鬼」、「供鬼」、「用鬼」,各種邪法,使多人受害。
請參閱師佛《定中之定》:「空空」是大口訣。米勒日巴與魔鬥的典故,魔王佔據了祂的岩洞,用降魔法去驅逐亦無法奏效,後來,用上師瑪爾巴教導的大口訣:「空空」訣。「你空」,「我空」,萬象皆空。結果魔王不見了。而師佛更傳有「米衣除煞法」、「替身法」、「還淨法」等等,都是幫助誤信XX的行者,改邪歸正。師佛不捨一個眾生。
「……不壞世間法,真實無可說。不解佛所說,而怖無分別。依彼而生此,世間故不壞,緣生無自性,何能成立有。正信求真實,於此無依法,以正理隨求,離有無寂滅。了知此緣起,遮遣惡見網,斷除貪瞋癡,趨無染涅槃。」
這裡主要是說明世間法則、倫理不能破壞。師佛亦在《定中之定》明示:你空、我空、萬法皆空。然而,並不是高高在上,高人一等。而是永離憂苦,如在雲端中,俯瞰世間中的人,而要照應一切人等。遮遣惡見網,斷除貪瞋癡。趨無染涅槃。不要依附邪見,「養鬼」、「供養」、「用鬼」,害了眾生,亦復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