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蓮花明達
在未討論到本文正題前,先引用龍樹菩薩的偈句:「眾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即是『名言』,此即謂中道。」在「中觀師」理論裡,「空」與「名言」不一不異。而《金剛經》的「空性見」與龍樹菩薩的「中觀」思想,在「修持」的方向上如何結合呢?這篇文章將加以詳細的分析。
佛說《金剛經》之緣起,是由弟子「解空第一」之「須菩提」提問而生,引用經文: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修習?云何降伏其心?……」
佛直接的答案是:
「……如來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簡單而言是:「不要為相所縛」。
再引《金剛經》「佛」與「須菩提」的對話: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須菩提答:「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佛又再強調:
「……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須菩提答:「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世尊說『我見』,則非『我見』,是名為『我見』……。」
佛再重覆謂: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來所言『法』者,即『非法』,是名為『法』……。」總括來講是:「不要被『法』所縛」。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在這裡,佛更作授記如下:
「……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是人福德甚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一切諸佛,及諸佛『至高無上法門』,皆從此經(四句偈)出……。」
啊!這個作用可說是「絕頂最高法義」,一切「三世諸佛」,「一切佛法」,皆由此出!
引述了如此多「佛」與及聖者「須菩提」的教導,那麼,究竟哪四句才是真真正正的「四句偈」呢?如果你仍然有「四句偈」的概念,認定「佛」傳授「四句偈」的法義,你就是「謗佛」,這罪過可就大矣。
XX以及跟隨者,就是誤解「四句偈」,錯誤跟隨「四句偈」,利用「四句偈」而成「謗佛」、「破法」、「害眾生」者,用「平常心」就可覺察XX及跟隨者,為「名」、「利」,以及「我見」私慾,使用邪法,陷害眾生,以無聊的「恐嚇法」來縛眾生,以「虛妄謊言」迷惑眾生。
請不要誤解「四句偈」,誤導「四句偈」,迷惑於「法執」。更不要埋怨師佛,把XX引進來。
自知,不隨他。寂滅,離戲論,無異,無分別。師佛不捨一個眾生。
在修習「至高無上」佛的「智慧空性」,卻有不同的方向與及次第。先引述一段師尊說法:
「大富貴」,「無災難」,「要小心」。如果把這個說為「大富貴無」,「災難要小心」,方向可就大大不同矣。
《金剛經》的修習方向與及次第可以歸納為四個重點,以「文字」「言說」表達如下:用修「善」作例子。
(一)「善」,「非善」,是名為「善」。這是以「唯識」學作基礎,而作初步觀修。要去除「所取」、「能取」的執著。
(二)「善非善」,是名為「善」。這裡就是「宗咯巴」大士所提示的「非有非非有」。去除「名言」方面的執著。
(三)(善非善)(是名為善)。這裡表達的是「帝洛巴」、「那諾巴」尊者修習「心性」與「法性」不一不二的修習方向。
(四)「善非善是名為善」。如是顯現,就是蓮師、師佛所傳的「文殊師利」不二法門。
以上的修習次第,包含了「黃教」的「空性見」,「白教」的「大手印」法,「花教」(薩伽派)的「五緣生道」,與及「紅教」(寧瑪派)的大圓滿見地。此亦即是「龍樹菩薩」在「中論」的偈頌: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再引述師佛所說笑話:
「阿丙」見到美女,就說:「我好喜歡你。」美女回答:「神經病」。「阿丙」又問:「那你喜歡誰呀?」美女答:「神經病。」「阿丙」就歡天喜地謂:「美女小姐喜歡我呀。」
請不要跟隨XX或是「阿丙」,不要「自作多情」,不要迷惑於「慌言」,不要懼怕「無聊的恐嚇」,回頭是岸,否則就是往「近邊地獄」走,萬劫不得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