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C
加拿大溫哥華
03/29/2024
溫哥華真佛報
娑婆交流道 焦點

究竟如何能入「中道」 月稱菩薩「入中論」導引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書封面文/蓮花文俊

  「眾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即是『名言』,此即謂中道。」這是龍樹菩薩著名的偈句,簡明的點出中觀學派的立足之處,雖然是短短四句,比《心經》還短,但所要包含的佛學理論,不同層次的修習,內容卻是要比整套《般若經》還多。《入中論》就是中觀學派的著名論師月稱菩薩,為了學佛行者能理解中道理論而著述的導引。
  師佛在2018西雅圖秋季大法會中,也鄭重提出作為佛子要修習的基本五論,包括有慈化學派的《現觀莊嚴論》與及月稱菩薩的《入中論》及其他著述。
  月稱論師雖然是《入中論》的著作者,但我們卻不可以把月稱論師的修持與證量,規範在《入中論》的範籌之內。歷史上記載月稱論師為了破除外道學者對佛法之誤解,特別在一次講學中,從壁畫上的乳牛,擠出一杯可飲用的牛奶,試問古往今來,有多少上師、法王能有這樣的修持與境界?
  藏傳密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士特別指出中觀應成見依著《入中論》所成立的八個特點,稱之為「應成派」的八難題。在這裡分別如下:
  (一)不許諸法有自性(無自性空)。
  (二)不許諸法有自相(無永恆存在之相)。
  (三)許諸法有外相(境)呈現的功能。
  (四)不許唯識學建立之「自證分」。
  (五)不許唯識學建立之「證自證分」。
  這(四)、(五)兩點其實主要說明佛法不承認有永恆存在的「自我」本質,亦無一個獨立存在的所謂「自我性」。
  (六)許可因為修習時所成立的「煩惱障」,即是對「實物」有所執著的煩惱,與及「所知障」即是對思想、概念方面有所執著煩惱、毒害。
  (七)許可修道人能因為觀修而破除對以上二障的執著而理解諸法無自性的道理。
  (八)許可盡其所有而有所成立的「有境」。
  宗喀巴大士在弘法期間非常注重《入中論》,又特別寫了一本《入中論善顯密意疏》。
月稱菩薩  月稱論師著述的《入中論》,其實是以《華嚴經》中十地菩薩的修習過程,描述不同層次,不同次第的修習撮要。在這裡就把修道菩薩十地分列如下:
  (一)歡喜地:說明出生在能夠接觸到無上甚深微妙佛法的際遇而歡喜。
  (二)離垢地:修持、行持都是以持戒、布施開始。諸惡不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一定要自己身心清淨。
  (三)發光地:因為能持戒,自然得戒體光明,因為能布施,自然得福德資糧成就發光地。
  (四)焰慧地:因為能持戒、精進修習,又能安忍、忍辱,自然福德光明更勝。
  (五)難勝地:在這個階段,修行人要注重靜慮,以及「止」、「觀」方面的禪修以此而通達佛法智慧的微妙。
  (六)現前地:月稱論師在這個階段上有非常詳盡的說明,各種「止」、「觀」方面的修習方法,怎樣由「唯識學」的心、意、意識開始修習,而證悟到心、意、意識非實有,即是沒有永恆存在的「自我」,亦沒有獨立而成的一個自我,屬於永恆的心、意、意識。破除對「唯識學」上對「識」實有的觀點更進一步指出「無生」、「無生而能生一切。」這裡很重要的一點是指出一切緣生法都無自性,所謂「無自性空」,但是卻有「力用」,龍樹菩薩在《中論》中有著名偈句:「諸業本不生,以無自性故。諸業亦不滅,以其不生故。」此處是佛教弟子對業力的認識。雖然無自性,但卻不失壞。所謂「綜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匯聚時,果報還自受」。
  宗派內的「XX事件」,「XX」及其跟隨者,就是漠視業力的可怖,不理會因緣果報的運作,「養鬼」、「供鬼」、「用鬼」,以小靈小驗來迷惑眾生,令至多人精神失常,及至喪命,謗佛、破法、害眾生,可悲啊。
  (七)遠行地:護持正法,奉行正法,是長遠的,多生多世的經歷,而且修行人要面對各方面的考驗,人事方面的障礙,在宗派內更有魔考,鬼考,所以一定要堅定,才能克服各種外來的考驗,更不要為魔所誘,迷惑於小靈小驗及種種謊言,以致與鬼為伍,地獄現前,甚至多世不得超生。
  (八)不動地:到此地已得清淨、圓滿、恆不退轉。當然自然持戒及精進,所有行持都合乎戒律。所作所為全是菩提心所現,利益眾生。
  (九)善慧地:圓淨一切力,淨德無礙解。能統領大眾一切無礙,和南聖眾。
  (十)法雲地:演大法義,施大法雨,任運澍法雨,生長眾善如大雲。
  依止師佛及大善知識,奉行正法。諸惡不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就是菩提心路歷程。千萬不要為魔及XX之徒所誘,不要貪小名小利。否則誤入歧途,萬劫不復。

相關文章

恭祝聖尊蓮生活佛 圓頂38周年紀念

tbnews7

見證奇蹟的時刻

tbnews7

師佛法身指引弟子見證前世

tbnews7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We'll assume you're ok with this, but you can opt-out if you wish. Accept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