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得起心更認於妄。汝若不生心動念。自然無妄。所以云。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云今正妄念起時。佛在何處。師云。汝今覺妄起時。覺正是佛。可中若無妄念佛亦無。何故如此。為汝起心作佛見。便謂有佛可成。作眾生見。便謂有眾生可度。起心動念總是汝見處。若無一切見。佛有何處所。如文殊纔起佛見便貶向二鐵圍山。云今正悟時。佛在何處。師云。問從何來。覺從何起。語默動靜一切聲色。盡是佛事。何處覓佛。不可更頭上安頭嘴上加嘴。但莫生異見。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總不出汝心。三千世界都來是汝箇自己。何處有許多般。心外無法滿目青山。虛空世界皎皎地。無絲髮許與汝作見解。所以一切聲色是佛之慧目。法不孤起仗境方生。為物之故有其多智。終日說何曾說。終日聞何曾聞。所以釋迦四十九年說。未嘗說著一字。云若如此。何處是菩提。師云。菩提無是處。佛亦不得菩提。眾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眾生即菩提相。云如何發菩提心。師云。菩提無所得。爾今但發無所得心。決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故云。我於然燈佛所無有少法可得。佛即與我授記。明知一切眾生本是菩提。不應更得菩提。爾今聞發菩提心。將謂一箇心學取佛去。唯擬作佛。任爾三秖劫修。亦秖得箇報化佛。與爾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故云。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
〈黃檗斷際禪師這段法語「云今正悟時。佛在何處。師云。問從何來。覺從何起。語默動靜一切聲色。盡是佛事。何處覓佛。不可更頭上安頭嘴上加嘴。但莫生異見。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總不出汝心。三千世界都來是汝箇自己。何處有許多般。心外無法滿目青山。虛空世界皎皎地。無絲髮許與汝作見解。」,此段法語告訴吾輩,悟道之人可以理解「三千世界都來是汝箇自己」,未悟道之人當然是,他是他、我是我囉!只要您相應了、悟道了,每一個聖人包括眾生及三千世界皆是你自個,很難懂吧!〉
請再看這段黃檗斷際禪師「斷際」封號的由來,您便知道所謂五百年轉世一次,只是「方便說」,在開悟者的眼中,過去、現在、未來,這三際根本是一非三啊!如果您尚未到這種悟境,當然會疑惑為何會是一不是三呢?
《三掌斷三際》:
唐朝的宣宗是一代英明君主,俯仰佛教,擁護三寶,修復舊寺,廣興佛法。他未做皇帝之前,遭武宗猜忌,便詐死潛逃,到香嚴禪師門下剃髮作小沙彌。
有一天,師徒二人遊廬山瀑布。香嚴禪師吟道:「穿雲透石不辭勞,地遠方知出處高。」,小沙彌隨口續上兩句:「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禪師笑道:「你這個小沙彌是做不成了,你還是要作皇帝的喲。」
後來沙彌到鹽官齊安禪師那裡參禪,當時黃檗希運禪師在那裡作首座。沙彌見黃檗禪師拜佛,便問:「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示,長老禮拜,當何所求?」禪師說:「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常禮如是事。」
禪師灑脫,不作拜佛想,卻是常拜。
沙彌說:「用禮何為?」此語已落斷滅空,這也是著相,著了非法相。禪師打了他一掌,他瞋心一起,怨道:「太粗生!」
他沒在這一掌下開悟,反說禪師太粗暴了。禪師說:「這裡是什麼所在?說粗說細!」隨後又打兩掌。
後來沙彌果然作了皇帝,但還沒忘這個茬(註一)。黃檗禪師圓寂後,宣宗竟諡他「粗行禪師」。宰相裴休是黃檗禪師的入室弟子,知道這三掌的故事,便向皇帝上奏:「三掌為陛下斷三際也!」
宣宗畢竟是信佛的皇帝,於是就將黃檗禪師改謚為「斷際禪師」。
註一:「麥茬」指麥子收割後,遺留在地裡的根和莖的基部。
親愛的K.H.大德,希望敝人這篇拙作能像黃檗禪師那三掌,把您的八萬四千疑惑斷盡。人為何會煩惱不止,疑惑不斷呢?就是未真實悟道啊!修行道上多歧路,稍微不慎便落入魔掌,身為行者豈可不謹言慎行。老實修行,真實體悟方為正道啊!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 Comments
-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