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C
加拿大溫哥華
11/06/2024
溫哥華真佛報
盧師尊開示

2022年09月11日 聖尊蓮生活佛盧勝彥《維摩詰經》 第32講

何謂佛法深妙義 不落空有行中道 萬事本由因緣生 泰然處之斷煩惱

    佛國品第一

    …了達諸法深妙之義。善知眾生往來所去及心所行。…

    今天講《維摩詰經》,「了達諸法深妙之義」。我們知道,這個按照維摩詰講沒有錯,這宇宙世界本來就是「真空智」,可以講一切皆空、一切法皆空,所有的法都是空的。但是,因為「真空妙有」,有也是空,空也是有,兩個不分的。「了達諸法深妙之義」——佛法是非常深、非常廣,然後又是非常的微妙。所以,你知道我們不能講說:那個一切皆空,因為一切皆空就是「斷」;一切皆有就是「常」,這兩邊都不可以有。如果講一切皆空,因果在哪裡?因果也是空。如果一切皆空,因果也是空,那就沒有因果了,那是不對的。在佛法是有講因緣果報的,所以不能講一切皆空,因為你偏向於空就是「斷」;你如果偏向於有,那就是「常」。那不存在一切,都存在著,又不是佛法。

    什麼是「深妙之義」呢?是因緣所生法,是真空,但是妙有——「真空妙有」。那麼很深呢,就是空。很妙,就是有。所以空有之間不能夠偏廢,不能夠偏空、不能夠偏有。佛法是在這兩邊——也不是中間,我們只能夠講中道。釋迦牟尼佛曾經有一個比喻:我們彈吉他的有弦。如果你把這個旋得太緊,這個弦本身就會斷掉;如果你把它旋得太鬆,它就不會彈出美妙的聲音。所以,任何事情都是要剛剛好,它的意義在任何事情,都是剛剛好這個階段。不能夠偏空跟偏有,就是在最好的狀態之下。

    我家…以前我小的時候住高雄新興區林森橫路,電力公司的宿舍。我家有掛一個上面寫著字的匾,上面寫著「人生猶如塞翁馬」。所以,我覺得這個對我一生影響很大。

大菩薩行中道空中妙有 了達諸法深妙之義

    「人間猶如塞翁馬」!我們大家都知道塞翁失馬的故事。也就是說…塞翁有一匹公馬,這個馬走失了,鄰居就講:馬走掉了,塞翁一定很痛苦。因為對於是說馬走了,錢就沒有了,就損失了。但是塞翁也不會怎麼樣,保持非常的淡然,很平常。有一天,隔了一陣子,牠帶回一匹母馬。鄰居就幫他高興:哇你看!你失去一隻馬,現在又一隻母馬回來了,那不是很值得慶幸的事嗎?塞翁也是很淡然,他也不喜不憂。後來,他的兒子(獨生子)就騎了這一匹母馬。但不是很好騎,騎了以後,他從馬背上掉下來,他的腳就扭傷了、殘廢了。鄰居就幫他惋惜:這個並不是喜事,原來是凶事。你看,那個腳變成殘廢!塞翁他本身也是淡然處之,也不喜、也不憂。

    接著國家徵兵,把村子裡面的男人都招去當兵,只有塞翁的兒子,因為他腳有一點殘廢,所以不用當兵。鄰居說:他們的小男孩全部捉去當兵,只有塞翁的兒子沒有去當兵,大家又幫他歡喜。而且當兵的一去全部都死光了,一個也回不來,那個村子剩下一個塞翁的兒子,是一個男的,全村的女生都嫁給他。因為這個村子裡面只有一個男的,對不對?不嫁給他,嫁給誰?他就娶了全村子的女人。塞翁始終也沒有喜也沒有憂,塞翁不著兩邊。

    我寫了一句話:一切都是最美好的安排。禍跟福是相依的,不是福就是禍;不是禍就是福。所以,我們人生要以這樣子達觀的心情看透人間,很多的麻煩就可以斷掉。佛法是做什麼?斷掉所有的煩惱、斷掉所有的執著,完全了達佛法的深義。

    你要像我剛才舉的例子一樣,你要活得很達觀,深入其中。不因為禍,你就產生了憂傷;不因為吉,你就產生了歡喜。任何事情淡然處之,一切都是最美好的安排,你的心才會真正的不動,像塞翁一樣。所以我家的匾就是「人生猶如塞翁馬」,影響我很深。所以我對任何事情,不會很歡喜,但是我也不會很悲傷,這個就是你「了達諸法深妙之義」,你就會寫出一切都是最完美的安排。

    所以佛法不落兩邊。不落兩邊的意思是這樣講,不可以有斷滅的想法,不可以有這個常跟斷,這兩個想法都不可以有。世間的事情禍跟福是相依的,是連在一起的;你以為是福,其實是禍,你以為是禍,其實是福。所以我們要坦然地處在這世界上,把所有的煩惱全部斬斷。你能夠斬斷,斷了你的煩惱,你就是「了達諸法深妙之義」,否則你煩惱永遠不會完。

深妙之義常思之 調勻有部差別智 執著煩惱不沾身 任運自在似聖尊

    我們有的人煩惱夫妻,夫妻都煩惱;有的人煩惱兒女,兒女還沒有煩完,就煩惱孫子。孫子也讓你煩、兒女也讓你煩——什麼都不要煩。你不要看人家,你不要比上也不要比下,什麼都不比,你活著自己。你經常想「深妙之義」,佛法的深妙之義,你可以把執著給它斷掉,不用執著,也不用煩惱,要斷煩惱、斷掉你的執著。

    有的人法執,什麼叫法執?你執著這個法,也會變成法執的,也是邪,不一定要執著什麼法。有些人說,人家都有相應了,為什麼我沒有相應?你就執著相應,這也是一個煩惱。所以你學佛法,你追求相應,相應跟沒有相應也不要緊。因為你一直在佛法的深妙之中,相應也好,不相應也好,你懂得這個道理,你就不會去執著,不管怎麼樣。人家有神通,為什麼我沒有?你也不要去…,神通又怎麼樣?也不要去追求神通,因為追求神通就是邪,它會自然來的。相應也是自然來的,一切都是自然而來,沒有神通、沒有相應,只要你有那個心,佛還是會來接引你的。

    所以,我簡單跟大家解釋「了達諸法深妙之義」,我是用比喻來講,因為講佛法的深妙之義太多了。本來這一切都是空幻,一切都是空、一切都是幻,但是你不能執著這個是空幻,你就胡作非為,因為畢竟還是有因果的。很簡單的因果,那天不是講了嗎?我們看到有煙,就知道有火,這個就是因果。像我今天車子要開去診所,我看到我們燒金的爐上面有很多的煙,我說:哎呀!燒出這麼多煙,鄰居一定會報,然後消防車一定會來。但是我愈開,原來別地方都有煙。我開車的時候,就看到很遠的地方還是有煙,這裡也有煙、那裡也有煙,我就知道了,一定有山林大火,整個都朦朧一片,今天下午整個西雅圖區都朦朧一片,我就知道一定有。

    看到煙你就知道有火,這個就是因果,有因才會有果。所以我們也知道看到水,就知道有魚,水裡面就有魚;看到煙就知道有火,看到地表上溫度一直增加,就知道有地震。地震儀就是靠地表上的溫度一直在增加,就很容易火山爆發、就很容易有地震,所以這裡面有因果存在的,有因果關係存在。但是我們在這個世界裡面,雖然有Covid-19、瘟疫一直不斷,死的人也很多,造成所有的人的困擾。但是也有好處,女生也不用化妝,每天蒙面,對不對?也不用塗口紅,也有好處的。平時我們戴這樣子,又可以感冒的時候,感冒細菌也不會來。

    這世界上有好有壞、有吉有凶、有禍有福,都是相對的。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就知道佛法的「深妙之義」。有所謂的「真空智」,你得到真空的智慧;也有一種「差別智」,「差別智」就是法。你了解了「差別智」,如何去調勻這「差別智」,就是「深妙之義」,這一句話師尊的解釋是這樣子。一般來講,他也會講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也懂得了什麼是因、什麼是緣;了達了什麼因,什麼是緣。深入了解以後,你就得到佛法的「深妙之義」在哪裡。

    這個笑話很長,不過這個也是深妙之義哦。一個美女CEO死了以後跟上帝喝茶。上帝認為她太會說話,會打擾天堂的幽靜,於是就把她打入了地獄。剛過一個星期,閻羅王滿頭大汗地找上門來:「上帝啊!趕緊把她弄走吧。」上帝:「怎麼回事?」閻羅王:「地獄的小鬼們都被她激活了,天天開晨會講悶話、談發展規劃、跳大媽的舞、弄滿意度。我說話都沒有人聽,她還要我做組織架構、工作流程、目標設定、薪酬設計、績效考核、地下工作者要注意形象,提高服務的技能,讓所有的人都滿意。」上帝非常生氣:「讓她上天堂吧!看我怎麼收拾她。」一個月後,閻羅王遇見上帝:「那個搞銷售的人,被你收拾得怎麼樣了?」上帝停住腳步說:「你犯了三個錯誤。第一、你應該叫我經理。第二、這個世界根本就沒有上帝,只有客戶才是上帝。第三、我沒有時間跟你閒扯,我要去做報表。」這就是兩邊,這個笑話裡面有「深妙之義」,你們去體會。

    所以,我們對於這個世界有戰爭、有瘟疫、有飢荒也不用太去憂愁。對於天氣愈來愈熱,也不用去憂愁,不管怎麼樣子。所以我常常講一句話——真佛宗未來會怎麼樣?很多採訪記者都問我:「你的真佛宗有什麼規劃?未來你期望真佛宗怎麼樣?」我的回答是:「統統沒有」。而且我回答是很妙:「真佛宗跟我無關!」就是這樣。我的思想就是一切處之泰然,讓它自然去發展。有人問我說,那些採訪的人都問真佛宗的事情,問了好多,「那你的意思是,你不管真佛宗的生死嗎?」我的回答是這樣子:「有真佛宗也好,沒有真佛宗也好,什麼都是好。」你要懂得這個,你就不會去煩惱真佛宗,真佛宗不會變成你的煩惱。我們只是努力,結果怎麼樣我們不去管,這就是我了解了「深妙之義」。

    我們是有在精進,是有在努力,但結果怎麼樣?我從來不管。像盧師尊將來會不會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啊?會不會回到摩訶雙蓮池?還是下地獄?還是到三惡道?我也從來不管的。為什麼呢?因為維摩詰有講過:「大菩薩隨著眾生的心輪迴在六道。」祂可以到地獄道、可以到餓鬼道、也可以到畜生道、也可以到阿修羅道、也可以到人道、也可以到天道。不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不一定要回到摩訶雙蓮池。你是一個大菩薩,就隨眾生的心而去度化,這個才是大菩薩,大菩薩「了達諸法深妙之義」。

    嗡嘛呢唄咪吽。

相關文章

20221224聖尊蓮生活佛盧勝彥開講《維摩詰經》

tbnews5

20221217聖尊蓮生活佛盧勝彥開講《維摩詰經》

tbnews5

20221211聖尊蓮生活佛盧勝彥首傳蓮師「化虹大法」-台北小巨蛋

tbnews5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We'll assume you're ok with this, but you can opt-out if you wish. Accept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