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C
加拿大溫哥華
04/23/2024
溫哥華真佛報
文薪獎 焦點

論修習《心經》的見地

《第五屆文薪獎》
參賽觀摩作品

論修習《心經》的見地

文/蓮花明珠

  在《真佛報》中讀到一段盧師尊與學長師兄的對話,就寫這篇文章的緣起。《高王觀世音真經》是宗派內最尊崇的佛經之一,相信絕大部分同門都會熟習,師尊更常常提及唸誦《高王經》的種種好處與神效。家家觀世音,大慈大悲觀音菩薩不單只是佛教徒的菩薩,更是一切眾生的依怙主。另一本與觀音菩薩有關連的經典《心經》,是菩薩指導眾生,如何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的導引。師尊亦曾經詳細講解記錄,學長師兄向師尊請示,提及唸誦《心經》,師尊回答:「唸誦《心經》亦佳。」
  回顧釋迦佛演繹佛法,曾提及「說食不飽」,意思是佛法有說,有修,有證,學佛一定要修習,而且修持、行持都重要,這裡就是希望以修習的角度來討論這兩本經典。在未開始討論之前,先向大家介紹一些物理學上的現象,我們可以把一些常見的現象來分析,例如「水中之月」,「水月」中之「水」與「水月」中之「月」是一是二?非一非二?而比較更深奧一點的物理現象:宇稱守恒?宇稱不守恒?量子力學中:量子糾纏?量子非糾纏?這些就是愛恩斯坦也不太明瞭的物理現象,都包括在《心經》的討論範籌之內。再來看看佛經上提及的牛角、兔角,在兔角喻中,兔角是有是無?非有非無?而修習內法上的三脈四輪,明點等等,又如何而成為「有」呢?都是《心經》所討論到的。
  佛法修習方面有多種,佛謂八萬四千法門是形容其多得很。普遍常用的有誦修及觀修,其實誦修中亦有觀修,觀修中又有誦修。誦修《高王經》或其他經典的法門,宗派內外都有詳細記載及演繹,可參考師尊說法及文集著述,這裡想討論的是《心經》作為修習方面的見地。
  《心經》:「色空四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粗略來描述,可說為「空性」中有清淨的生起成「有」,而所生的「有境」亦是「空性」。這裡強調的是「能生性」及「能辨別性」,「色即是空」是指「相融性」,「色不異空」是指「周遍性」。
  引用蓮華生大士「口訣見鬘」中提到:虛空界中顯現為「地」、「水」、「火」、「風」、「空」(比喻作佛母),與比喻為佛父的五蘊「色」、「受」、「想」、「行」、「識」,恒時雙運。佛謂:「孤因不生」。一切法的生起要因緣和合,在這「能生」的過程當中,就涉及到「緣起」方面的配合。這裡就要引用龍樹菩薩所論及到的不同層次,不同種類的「緣起」。龍樹頌:「眾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即是『名言』,此即謂中道」。試把龍樹所提到的「緣起」,而作為修習(誦修或觀修)用的引述如下:
  (一)所緣緣:簡單來講,是「所緣」的「外境」與「能緣」而作分別的「內識」是不一不二而且「空性」。
  (二)次第緣:在「名言」(名相)成立的「非有」(例如「水月」、「兔角」、「石女兒」……)與相對而成立的「非非有」(例如「水影的概念」、「角想」、「石女」的概念)是不一不二而且「空性」。
  (三)增上緣(等無間緣):這裡是指「盡其所有而有」,(例如禪宗常用的:納須彌於芥子又在芥子中現大千世界)。即是:「非有」盡而出「非非有」,「非非有」盡而成「非有」。這「盡其所有而有」與「如其所有而有」(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不一不二而且空性。
  再下來就是「所證到」「究竟覺」的「佛眾生」與「能證知」「究竟覺」的「眾生佛」是不一不二而且「空性」。
  引用六祖讚嘆之語:「何其自性,本自清淨,本無生滅,本無動搖,本自具足,能生萬法。」又說:「不識本性,學法無益。」而提到修證方面的,本來具足的「自性法身五分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自知解脫香。再來看看「摩訶雙蓮池」,這個具足生機而有「相融性」及「周遍性」的清淨大遊戲境是如何呢?那「蓮花童子」又是如何呢?這裡就引述一段在禪宗接引過程中常用到的一個例子:
  禪師問:「小明。」
  小明答:「有。」
  禪師再問:「是什麼?」
  再看看一個小孩子常問的問題:「你怎麼知道呀?」試參這個「你」是怎麼來的,而「你」又如何「覺知」,而「所覺知」與「能覺知」的關係又如何呢?
  再返回到師尊在「真佛公案參參」中的「謎中謎」:王州牧與無等禪師的「無言對話」,希望大家能有更深刻的了悟。

相關文章

真佛報數位版1522期2024年4月18日

tbnews7

華光清明節禮梁皇懺 依六祖懺悔品發四弘願無相懺悔 冥陽兩利

tbnews7

真佛報數位版1521期2024年4月11日

tbnews7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We'll assume you're ok with this, but you can opt-out if you wish. Accept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