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C
加拿大溫哥華
04/16/2024
溫哥華真佛報
焦點 蓮生法王弘法特刊

蓮生法王感念 過去的皈依師父

  【本報西雅圖訊】2016年9月17日晚,美國西雅圖雷藏寺恭請當代法王根本上師蓮生活佛盧勝彥主持例行同修,主尊是清淨金剛準提佛母,四眾弟子踴躍參加同修。

圖為蓮生法王盧勝彥p1127-02-01
圖為師尊做總加持p1127-03-01  蓮生法王在開示中,談及自己的幾位當年皈依和賜授菩薩戒的顯教師父,其中皈依的普方上師便是傳授法王準提佛母法的師父。法王皈依過的顯教師父有三位:印順導師、樂果法師和道安法師;賜授法王菩薩戒的顯教法師也是三位:慧三老法師、覺光老法師和賢頓老法師。「想想自己的師父,覺得內心感觸非常的多」。法王想念這些已經圓寂,離開人間的師父。「我現在的狀況是希望與世無爭,但求一夜好眠,我不再管人間的事。我不想跟人家爭甚麼,你要甚麼,我統統都給你。」

圖為盧師尊賜授皈依灌頂p1127-03-06
圖為師尊手結準提佛母印p1127-02-02  盧師尊繼續講授《道果》,師尊解釋文中所提到「六教授乃能速生禪定,離捨過患,得其利益而設,只要是以見、修(靜慮)二者為根本,各配除毒、受甘露、決斷三類成六」這一小段,「由六種教授除掉所有的業障,接受甘露的灌頂,然後做出澈卻,能夠一下子立斷,將這些不好的東西斷除,離開過患捨其過患,這樣能速生禪定。」

圖為師尊以金剛鈴鼓做迴向p1127-03-03
圖為師尊賜授皈依灌頂p1127-02-08  師尊每日精進的修行,從未間斷精神是所有弟子的榜樣。「師尊在修行當中,沒有休息過,連一天都沒有休息過,我最恆常持久的就是我的寫作」。師尊諄諄叮囑,修行有幾個次第,「先修資糧道,再修加行道,修到最後,你看見了佛性,就是你明心了,你已經知道了這世間是怎麼回事,這時,悟後起修。」

圖為盧師尊手結勾召印p1127-02-04
圖為坐於大殿龍邊護持的上師團p1127-02-05  佛教是講「唯心」和「唯識」,全都是隨自己的心在變化,「你心裡面有鬼,鬼就在你心裡面。產生貪念,地獄道就出來了。只要你經常忿怒,餓鬼道就出來了。只要你很無明很愚癡,很簡單的,畜生道就出來了。」所以四聖六凡十法界也都在自己的心裡面。

圖為師尊摩頂加持弟子p1127-03-07
圖為同修一景p1127-02-06  「人的習性與生俱來」,不過,不管怎麼樣性本善,到最後都變了。師尊期勉佛子,只要經過一段修行以後,你會在禪定裡面產生很大的智慧,得到如來的智慧之後,你就將原來的這些習性去除掉,這就是除毒。

圖為師尊摩頂加持弟子p1127-03-08
圖為盧師尊賜授皈依灌頂p1127-03-05  師尊再度表示「請大家不要供養師尊」,「錢財對我來講,沒有太大的吸引力,我只要自己能夠修行成就,然後也引導一些人修行成就,那就很好了,就已經很滿足了。」錢這個字太迷惑人了,只要離開了錢,不受錢的迷惑,你就很超然。要除掉這個毒,必須要將自己的習性慢慢調整,成為一個真正的行者。

圖為同修後,佛子跪請師佛加持p1127-03-02
圖為盧師尊賜授皈依灌頂p1127-03-04  在佛教史中,佛教之所以能繼續流傳進而傳播到西藏,成為後世的「藏傳佛教」,其實也是跟準提佛母的慈悲護佑有關。唐朝時流行準提法,第五代藏王松贊甘布,娶唐朝的文成公主及尼泊爾公主,因為二位公主都各自攜帶經典佛像到西藏,松贊甘布就造寺供養,並且翻譯大悲、準提之密法,及顯教諸經典。準提法門也在那時早已傳入西藏並翻譯成藏文。在日本傳說中,於聖德王朝時期,聖德太子曾因日本遭到很大的困境,於是向佛菩薩祈求,最後因準提菩薩顯靈而問題得到解決。元世祖忽必烈兩次率大軍攻日本,皆遇颱風而損兵折將,據說也因準提佛母顯靈有關。另外,根據藍吉富教授所著《準提信仰札記》中所述,台灣的記載:「準提信仰與佛教之傳入台灣幾乎同時。清末鄭成功率軍來台時,屬下李茂春也隨行到台南。其後,李茂春棲隱於台南,住處名為夢蝶園。入清之後,夢蝶園改為佛教寺院,易名為『準提庵』,並供奉準提佛母,是文獻所載之台灣最早的準提信仰。」

圖為師尊賜授皈依灌頂p1127-02-07

圖為來自香港的善信同門向師尊問安p1127-02-03c 圖為來自香港的善信同門向師尊問安p1127-02-03b 圖為來自香港的善信同門向師尊問安p1127-02-03a  

相關文章

華光清明節禮梁皇懺 依六祖懺悔品發四弘願無相懺悔 冥陽兩利

tbnews7

真佛報數位版1521期2024年4月11日

tbnews7

談福分與功德

tbnews7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We'll assume you're ok with this, but you can opt-out if you wish. Accept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