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C
加拿大溫哥華
04/18/2024
溫哥華真佛報
美國學者羅斯巴許(左起)、霍爾與楊恩同獲今年諾貝爾醫學獎。
世界現場 焦點

破解人體生理時鐘 3傑獲諾貝爾醫學獎

美國學者羅斯巴許(左起)、霍爾與楊恩同獲今年諾貝爾醫學獎。

  【本報綜合報導】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日前揭曉,三位美國學者因為發現生理時鐘的分子機制,開啟全新的研究領域,並讓人們更了解適當睡眠的重要性而獲獎。72歲的霍爾(Jeffrey C. Hall)、73歲的羅斯巴許(Michael Rosbash )和68歲的楊恩(Michael W. Young)成功分離出控制生理時鐘的基因,將平分九百萬瑞典克朗(約台幣三千三百萬元)獎金。生理時鐘讓生物體的運作適應一天之中的不同階段,影響睡眠、行為、賀爾蒙濃度、體溫和新陳代謝。羅斯巴許任職於麻州布蘭迪斯大學,楊恩任職於紐約洛克斐勒大學,霍爾則任職於緬因大學。1984年,羅斯巴許、當時也在布蘭迪斯大學任教的霍爾與楊恩成功分離出果蠅的「周期基因」。霍爾與羅斯巴許發現,周期基因編碼的一種蛋白質在夜間積累,在白天降解。十年後,楊恩發現另一個控制生理時鐘的基因。諾貝爾醫學獎揭密人體生理時鐘,未來太空旅行可能成真。不少人睡前忘記調鬧鐘,卻也神奇會有人體「生理時鐘」自然起床,諾貝爾醫學獎揭曉,美國三位學者發現「控制生理時鐘的分子機制」就能解釋此現象。

獲獎研究示意圖:生理時鐘背後機制證實人體有內建的「生理時鐘」,研究更能延伸至失智症、神經退化、呼吸道等疾病,及早介入治療,甚至讓太空旅行成真。醫師李信謙指出,三名學者的研究,一開始在果蠅體內發現基因轉譯成蛋白質後,蛋白質會有固定的生理節律,延伸至人類的蛋白質,會在廿四小時內產出和消解,正好解釋了人類的日夜周期,並非受到日、夜等外界因素影響,而是人類先天有內建的生理時鐘,成為後續生物節律學與睡眠醫學的研究基石。基因轉譯出的蛋白質,會從微小細胞變成組織,再變成器官,器官就有了時間性,自然形成心臟跳動快慢、胃酸分泌等節律,也讓後續的研究有了延伸,如失智症或神經退化性等疾病,一開始會出現日夜顛倒的睡眠障礙,就能從生物時間基因調控中找到病灶點,提早介入治療;或氣喘為何半夜容易發生,從器官的生理時鐘下手,能提供病人用藥時間的參考。

相關文章

華光清明節禮梁皇懺 依六祖懺悔品發四弘願無相懺悔 冥陽兩利

tbnews7

真佛報數位版1521期2024年4月11日

tbnews7

談福分與功德

tbnews7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We'll assume you're ok with this, but you can opt-out if you wish. Accept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