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 C
加拿大溫哥華
04/18/2024
溫哥華真佛報
焦點 真佛大見證

盧師尊指點祖墳風水問題 改變廖國沅全家命運

  圖為盧師尊說法開示p1045-14-01圖中為廖國沅師兄與父母合影p1045-14-03

文/台灣華光功德會南區瑞芳報導
  2015年2月8日,台灣華光功德會南區分會,在青山育幼院舉辦義診。在一群活潑可愛的院童中,有一位師兄,安靜又專注地在幫院童指壓、刮痧。他看起來粗獷少言,閒聊起來聲音溫柔有內涵又有禮貌,他就是廖國沅師兄。
  筆者好奇問師兄:「您刮痧學多久了?」
  他說:「從高一有興趣就開始學習。」
  廖師兄說,在他小學四年級(約30年前)時,有一天他在兵工廠上班的父親廖日安師兄,突然間不能走路。那時學校正要準備旅行,母親也幫國沅繳了旅費1000元。但此時的國沅急得大哭:「我不要去旅行了啦!」老師還安慰他不要太擔心,退還了他的旅費。
  他的父親廖日安師兄年輕時曾發生車禍沒有治療,而檢查結果卻是椎間盤突出,廖爸爸每天都痛得幾乎是無法行走。每一個姿勢、動作都令他痛澈心扉苦不堪言。更苦的是,每晚只能趴著睡覺,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兩、三年。小小年紀的廖國沅,目睹親愛的父親,日日受到病痛的折磨,心裡總是想,我要怎麼救父親脫離痛苦折磨呢?父親住院四個月期間,母親沒辦法照顧他們兄弟倆。於是他們寄住在舅舅家。沒想到,父親依然沒有好轉。
  這時,其父親的好友曾展華師兄,帶他到高雄本師堂問事。他說:真佛宗的師尊盧勝彥非常慈悲靈感,也許可以幫忙你。當時有邱上師、尤上師、莊上師,都在本師堂。邱上師代為寫信到美國問明原因。
  沒想到師尊回信竟然指示:祖墳風水有問題,並要廖爸爸做一壇梁皇寶懺。在告知家人後,伯母卻不信,可是不久後,伯母竟從床上摔下來,沒想到就過世了。這下子家人才帶邱上師及一行人一起開挖祖墳勘查。祖墳挖開後,不可思議的景象發生了!墳內竟然有「鯽魚」,原來是祖墳已浸泡於水中許久。師尊真是神準啊!知道祖先有難,才趕緊改了風水。改了風水做完梁皇寶懺後,不但其父親廖日安師兄覺得身體舒服很多,連廖媽媽的腰痛都好了。
  上師們與展華師兄,要其父親依照聖尊著作所教導的方法學習啟靈。由上師們指導、展華師兄在旁守護,並吃素一個禮拜後,其父親廖日安師兄身體突然靈動了起來。在身體自然的律動中,自己的手不斷的拍打著自己身體各部位,像是醫生一樣一直幫自己治療。大約兩個月,廖爸爸這多年來要命的病,竟然不藥而癒。
  其父親又回到兵工廠上班,並在家中安奉了莊嚴的佛堂,每日練靈修法。國沅與哥哥也正式皈依了真佛宗。
  過了幾年後,有一晚,其父親突然夢見師尊。他請問師尊:「是不是我股票出了問題?」師尊說:「沒事!沒事!」一早,廖爸告訴廖媽昨晚夢見師尊的事,廖媽心裡有不祥之感,央求廖爸今天別去上班吧!廖爸說:「怎麼可以,我的工作是很重要的,不去不行!」
  結果,當天真的發生了兵工廠大爆炸事件。他們這組工作人員,共八人,第一聲爆炸後,廖爸直覺還有第二次,飛快趴下,手摀著耳朵,果然馬上又爆炸一次。當他抬起頭來看時,同事們血肉橫飛,哀嚎不已。兩人死亡,五人重傷,缺手腳,缺眼,自己的耳朵經過「轟」的兩聲,一邊好像已無聲無息的靜止了。比起同事們,他簡直就是奇蹟似的只聾了一耳,師尊的加持又再次救了他一次。
  在台灣雷藏寺建設之初,師尊回國會隨緣做神算問事的服務,國沅與哥哥當時年齡約18、19歲,正值人生轉型期。由於問事時間很短,他們只問將來的工作。師尊手掌開合神算後,兩兄弟得到的答案都是「軍」。「國元」名字也由師尊改為「國沅」。當時,他的同學們在外面工作的薪資都不錯,不時取笑他兄弟倆,從軍不自由錢又賺的比他們少。但現在國沅是士官退伍,哥哥是軍官退伍,他們兄弟倆除了有一份退休俸,又有另一份工作收入。同學們反而羨慕起他們來了。可見聽從師尊指點的話,永遠是不會錯的。
圖為四眾弟子跪請師尊加持p1045-14-02  國沅說:「一直以來我持續學針灸、刮痧、指壓等醫療知識,到現在都四十歲了,說穿了就是為了不忍再讓家人受苦。現在爸媽家人若哪裡不舒服,我都能做初步的急救與治療,包含母親老愛吃止痛藥,現在只要扎幾針,止痛藥都不用吃了。」
  真佛宗華光功德會需要義診時,他都儘量抽空幫忙。沒想到由於一份愛家人的心,也可以幫到更多的人。廖國沅師兄相當感恩師尊賜福的恩德與資糧。廖師兄說,他願意當真佛宗永遠的義工!

相關文章

華光清明節禮梁皇懺 依六祖懺悔品發四弘願無相懺悔 冥陽兩利

tbnews7

真佛報數位版1521期2024年4月11日

tbnews7

談福分與功德

tbnews7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We'll assume you're ok with this, but you can opt-out if you wish. Accept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