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 C
加拿大溫哥華
04/19/2024
溫哥華真佛報
焦點 風生水起

樓梯對門的制法~樓梯應在何方

蓮生活佛盧勝彥‧
  有一位建築系畢業,在世界享譽盛名的老牌房屋設計師來找我,當他道出大名時,我才知道,原來他設計的大樓,每一棟均聞名於全世界,是全世界鼎鼎大名的設計師。
  他說,他讀過很多很多風水地理的專門作品,一直讀到「陽宅地靈闡微」時,他才覺得,這本書與眾書不同,他說,這本書才詳盡明白,其他的書不容易明白。
  這位大名鼎鼎的設計師,鼓勵蓮生活佛,把這些書譯成英文,動作要快,美國人急需要這些東西,東方的風水哲學,會流行在西方,西方需要這些人生哲學的。
  這位名設計師,也提到「樓梯對門」的問題,他認為公眾場合,樓梯對門倒是無所謂,但,私人陽宅若也「樓梯對門」,顯然對形勢及風水均不宜,在這方面值得商榷。

樓梯對門的制法~樓梯應在何方。圖為樓梯對到門是很普通的問題,該如何化解呢?1. 移位。2. 隱藏。3. 遮蓋。p1039-a1-01
樓梯對門的制法~樓梯應在何方。圖為樓梯對到門是很普通的問題,該如何化解呢?1. 移位。2. 隱藏。3. 遮蓋。

樓梯對門的制法~樓梯應在何方。圖為樓梯對到門是很普通的問題,該如何化解呢?1. 移位。2. 隱藏。3. 遮蓋。p1039-a1-02

 

 

 

  我告訴他,我寫出了三個方法:
  第一是移位──把整座樓梯移到邊邊去,不要正對入口大門。
  第二是隱藏──把樓梯藏在牆壁後。
  第三是遮蓋──在樓梯與門之間,可置放屏風或飾物。
  我們均發覺,在美國這個國家,目前建築房屋有這個趨勢,就是把整座樓梯對著入門口,有些很漂亮很漂亮的陽宅,均產生了如此缺點,我巡視過的陽宅,有半數是這類造型。

「入門見梯、困難重重」,在西方國家很多建築物中,均喜歡以豪華的旋轉梯做裝飾,若處理不當,易造成沖煞,不可不慎。p1039-a1-03
「入門見梯、困難重重」,在西方國家很多建築物中,均喜歡以豪華的旋轉梯做裝飾,若處理不當,易造成沖煞,不可不慎。
破壞力強是樓梯,那樓梯可以安置在何方呢?口訣:五鬼──陽宅可平安。六煞──反而得財。禍害──反而無意外。絕命──反而會長壽。以煞止煞,反得安康。p1039-a8-01
破壞力強是樓梯,那樓梯可以安置在何方呢?口訣:五鬼──陽宅可平安。六煞──反而得財。禍害──反而無意外。絕命──反而會長壽。以煞止煞,反得安康。

 

  大設計師問我:「除了三種方法之外,樓梯對門,有禳解法嗎?」
  「禳解法?大設計師也明白禳解?」我甚驚訝。
  「從你書上學到的。」他解釋道。
  我告訴他,是有禳解法,這是「以煞制煞」。這個法,原本是祕密不傳的,但被問到了,祇好寫了出來:
  在整座對門的樓梯上方天花板,全部裝上玻璃鏡,這玻璃鏡反壓制了樓梯。
  也就是玻璃內有一樓梯,互相壓制了,人走其間,上方有一樓梯,下方有一樓梯。
  玻璃安置好了,再祭拜了陽宅的地基主,唸曰:「上方一梯,破下方一梯,氣得導引,引入吉地。天煞、地煞、年煞、月煞、日煞、時煞、陽煞、陰煞,一切妖邪鬼祟,逢煞止煞。」
  這個方法是,上方一梯來合下方一梯,這樓梯及樓梯之間成了密合,而玻璃有「反射」之作用,把入口的氣擋了一擋,從吉方而去,不受樓梯切割氣的影響,真是妙極了。
  大設計師又問我,樓梯若不設在大門入口,也不可在「鬼」方位,到底一擺羅庚,在何方位最佳?
  我告訴他,樓梯算來也是一煞,我們堪輿師有此一說,用煞可壓煞,如同廁所、灶廚、樓梯均可用來壓煞。
  樓梯可安在破軍絕命方,反而會長壽。
  樓梯可安六煞方,反而得丁財。
  樓梯可安禍害方,反而無意外。
  這個方法,就是「以煞止煞」。
  有很多堪輿師不敢如此做,認為絕命方、六煞方、禍害方、五鬼方最好什麼都不要做之。
  其實真正明白風水的,可將廁所建在「五鬼方」,因廁所有穢氣,這穢氣正好把「五鬼」壓住了,煞氣被穢氣鎮住,無法產生作祟,陽宅自可平安也。用不好不吉的方位來建樓梯,正是「以煞止煞」。
  最近美國很多名建築設計師,紛紛探討陽宅風水學,有許多建築師均要拜我為師,學 「風水學」,有親自登門申明來意的甚多,祇可惜我的時間不夠,將來若有機緣,我可至大學授課,將「風水學」發揚光大,弘揚異邦。
(本文精選自蓮生活佛第78冊文集《陽宅玄祕譚》)

相關文章

真佛報數位版1522期2024年4月18日

tbnews7

華光清明節禮梁皇懺 依六祖懺悔品發四弘願無相懺悔 冥陽兩利

tbnews7

真佛報數位版1521期2024年4月11日

tbnews7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We'll assume you're ok with this, but you can opt-out if you wish. Accept Read More